












荷蘭古董白釉台夫特陶器小罐 1(近世, 西元16–19世紀)
不含稅。可能需繳納進口關稅。 運費將在結帳時計算。
這件白色代爾夫特陶器最初是用來盛裝潤髮油的罐子,質地柔軟細膩,令人聯想到酸奶,帶來令人愉悅的觸感。其細緻入微的表達,體現永恆的美感。
這是一隻18世紀的代爾夫特杯,其迷人的白釉閃耀著靈動的魅力。圓柱形的杯身,如同波浪般起伏,光影交錯,更添美感。注滿水後約一小時,我發現它沒有漏水。舒適的握感也讓它成為一款絕佳的清酒杯之選。
w4.3 x d4.3 x h3.2 cm
我們提供了大量產品照片,請務必確認細節與狀態。如有任何疑問,歡迎隨時聯絡。
荷蘭代表性的代爾夫特陶瓷,往往讓人聯想到那著名的「代爾夫特藍」——鮮艷的青白釉下彩。然而,您或許不知道,還有一種不施裝飾的純白代爾夫特,我們稱之為「白色台夫特瓷」,簡稱「白台夫特」。這種瓷器自16世紀起問世,其光滑、厚重、如乳酪般的乳白釉面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。
我對這種令人難忘的白與真正古陶的靜雅深深著迷,於是踏上歐洲古陶收藏的旅程。不知不覺中,我已收藏超過300件白台夫特作品。有些出自地底,有些代代相傳,歷經數世紀仍保存至今。然而,其存世數量極少,加上近年歐洲重新評價其文化價值,收藏自然不易。經過多次與藏家、考古人員及其圈內人士接觸,我終於得以遇見幾件稀罕的白色瓷器。將它們帶回住宿,放在窗邊靜觀,彷彿進入禪坐,心境平和安定。
荷蘭多變的陽光在瓷器表面投射光影,營造靜默與留白。沒有兩件作品是完全相同的——每一件都擁有獨特的面貌,如同一塊記錄時光痕跡的畫布,生動地保留古陶的精髓。
這種純白釉技術源於13至15世紀流行於中世歐洲的鉛玻璃釉,並結合伊斯蘭陶瓷常用的氧化錫,製成乳白色的「錫釉」。錫釉最大的優點在於能提供均勻潔白的底色,非常適合作為繪畫基底。過去,陶藝只能忍受深色胎土所帶來的釉色暗淡問題,但錫釉的應用使淺色更鮮明、深色對比更強,徹底帶動一場歐洲陶瓷革命——西班牙與義大利的馬約利卡、法國的法蘭斯瓷,以及荷蘭的代爾夫特陶瓷,都是基於此技術興起。
相比之下,日本窯口鮮少使用錫釉,而主要以稻桿灰或稻殼灰等製作珪酸釉來呈現白瓷。從宋瓷的白、李朝的白、古伊萬里的白到代爾夫特的白,可以看見每個地域的歷史與風土都深藏於這份白之中。或許,正因我是日本人,才對此份留白之「白」有特別共鳴,並試圖在靜默間讀懂它的涵義。
事實上,白台夫特與日本早有淵源。1609年,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平戶設立商館,由此開啟與日本的貿易。眾多歐洲瓷器(包含代爾夫特)亦輸入日本。其中,未施繪的白色白台夫特被稱為「紅毛手」,深受茶人珍視,被用作茶碗或建水。據傳尾形乾山亦曾燒製模仿之作。而在我主持的 入蘆花(ROCANIIRU) 茶會中,也時常以白台夫特加蓋的方式作為茶入。每逢此時,我常想:當年那些茶人初見這異域陶瓷之白,是懷著何等驚喜?他們或許在那簡潔的白裡,投射出無限遐想。
雖然每件作品風格各異,但多數仍呈現淺盤型或 albarello(阿爾巴雷羅)罐型。胎體輪廓有時不對稱,邊緣帶有柔和波紋曲線,散發出匠人手作的溫潤氣息。此類作品通常被歸為「匿名陶瓷」,無署名且樸素無華。其頻繁出現在16至17世紀的荷蘭與佛蘭德繪畫(如布魯蓋爾畫作)中,足見其與當時日常生活的緊密連結。如此蘊含匿名生活工藝美的器物,其普世美感是現代生活工藝所關注的意涵之一。
無名器物蘊含美,在生活留白中綻放——我們能在這份「白」裡,讀出什麼?白台夫特或許正以它的靜默,向我們提出這個無聲的提問。
我對這種令人難忘的白與真正古陶的靜雅深深著迷,於是踏上歐洲古陶收藏的旅程。不知不覺中,我已收藏超過300件白台夫特作品。有些出自地底,有些代代相傳,歷經數世紀仍保存至今。然而,其存世數量極少,加上近年歐洲重新評價其文化價值,收藏自然不易。經過多次與藏家、考古人員及其圈內人士接觸,我終於得以遇見幾件稀罕的白色瓷器。將它們帶回住宿,放在窗邊靜觀,彷彿進入禪坐,心境平和安定。
荷蘭多變的陽光在瓷器表面投射光影,營造靜默與留白。沒有兩件作品是完全相同的——每一件都擁有獨特的面貌,如同一塊記錄時光痕跡的畫布,生動地保留古陶的精髓。
這種純白釉技術源於13至15世紀流行於中世歐洲的鉛玻璃釉,並結合伊斯蘭陶瓷常用的氧化錫,製成乳白色的「錫釉」。錫釉最大的優點在於能提供均勻潔白的底色,非常適合作為繪畫基底。過去,陶藝只能忍受深色胎土所帶來的釉色暗淡問題,但錫釉的應用使淺色更鮮明、深色對比更強,徹底帶動一場歐洲陶瓷革命——西班牙與義大利的馬約利卡、法國的法蘭斯瓷,以及荷蘭的代爾夫特陶瓷,都是基於此技術興起。
相比之下,日本窯口鮮少使用錫釉,而主要以稻桿灰或稻殼灰等製作珪酸釉來呈現白瓷。從宋瓷的白、李朝的白、古伊萬里的白到代爾夫特的白,可以看見每個地域的歷史與風土都深藏於這份白之中。或許,正因我是日本人,才對此份留白之「白」有特別共鳴,並試圖在靜默間讀懂它的涵義。
事實上,白台夫特與日本早有淵源。1609年,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平戶設立商館,由此開啟與日本的貿易。眾多歐洲瓷器(包含代爾夫特)亦輸入日本。其中,未施繪的白色白台夫特被稱為「紅毛手」,深受茶人珍視,被用作茶碗或建水。據傳尾形乾山亦曾燒製模仿之作。而在我主持的 入蘆花(ROCANIIRU) 茶會中,也時常以白台夫特加蓋的方式作為茶入。每逢此時,我常想:當年那些茶人初見這異域陶瓷之白,是懷著何等驚喜?他們或許在那簡潔的白裡,投射出無限遐想。
雖然每件作品風格各異,但多數仍呈現淺盤型或 albarello(阿爾巴雷羅)罐型。胎體輪廓有時不對稱,邊緣帶有柔和波紋曲線,散發出匠人手作的溫潤氣息。此類作品通常被歸為「匿名陶瓷」,無署名且樸素無華。其頻繁出現在16至17世紀的荷蘭與佛蘭德繪畫(如布魯蓋爾畫作)中,足見其與當時日常生活的緊密連結。如此蘊含匿名生活工藝美的器物,其普世美感是現代生活工藝所關注的意涵之一。
無名器物蘊含美,在生活留白中綻放——我們能在這份「白」裡,讀出什麼?白台夫特或許正以它的靜默,向我們提出這個無聲的提問。
Yoshiki Umemori / ROCANIIRU
選擇選項













荷蘭古董白釉台夫特陶器小罐 1(近世, 西元16–19世紀)
促銷價$1,755.00